意见反馈

以诗笔捕捉隐于生活内部的亮光

诗歌理论

江苏哑石 2023-03-27 08:38:34



       ——浅谈拾荒的诗歌特征

◎江苏哑石

对于拾荒的诗作,笔者一直十分关注。早在20211021日,就在笔者主持的《以文字说话》微信公众平台上,将其诗作列为徐州诗群近作系列展第一期推出过专辑,并写下了如下点评语:

“拾荒的诗属于典型的生活之诗。“送外卖”的职业,让他对生活的冷暖有着更为直接和切肤的感知。他“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并以自己切身的感知为底色书写的诗作,氤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时,这些生活经历也深度影响着他诗歌的视角和书写的内容。其中,对底层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就成了他诗歌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其次,是让他极为看重的亲情。他“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爱我的人”,“让爱在爱里就像时间在时间里/自然而然,滴滴答答”。他所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孩子的诗作,诗中倾注的深情,让人读之分外感动和温暖。”

近日,通读了几遍诗人拾荒刚出版的《赶时间的人》这本诗集,仍有和前述点评中大致相同的感受。现笔者结合阅读这本新诗集后的印象,将其诗作的整体特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笔者以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拾荒诗作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此种特征主要体现于诗作的选材、内容、语言等方面。

(一)诗作的选材及内容

拾荒的诗作绝大部分取材于自己深处其中的生活现场。从其诗作所写的主体来看,要么是诗人自己,比如《春天的车轮》《新寺庙》《墙》《称重》等等;要么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诗集的第二辑《我母亲名叫包成珍》中的诗作;要么是自己所熟悉的底层群体,比如诗集的第三辑《微小的事物》中的大部分诗作。从所写的内容上看,多聚焦于上述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态及悲喜。也就是说,他是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和事中就地取材。在此基础上,深入琐碎、芜杂的生活表相内部,向纵深处挖掘和捕捉隐于其中的诗意的亮点。就如《赶时间的人》一诗中所写:“从空气中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诗句中的“赶出”一词,不仅精准概括了外卖员的职业特点,而且反映了诗人拾荒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捕捉诗意的能力。

另从诗集的自序及后记中,可以看出拾荒的个人生活经历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历经苦难。有时很难想象,拾荒是以怎样坚强的毅力熬过来的,真是太不容易了!就如他在诗集的后记中所写:“太多的往事如鞭子,都曾经把我的内心打出伤痕,让我时不时回过手来抚摸,感受一种结痂后的痒。”而“阅读、写作,就是那只抚摸伤口的手,这种‘痒’让他舒心,为他筑起一块生活的隔板,隔开现实与文学”。

波兰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曾说过:“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对于拾荒来说,诗歌是他用来抚摸伤口的手,是陪着他艰难攀爬于生活斜坡的动力源。正如他自己所言:“苦难只是其中的一面,它可能是烂掉的一面。还有另一个华丽、光鲜的面——诗歌就是那一面。”从此角度说,诗歌,可以称之为拾荒个人日常生活的情感日记,每一粒文字都是从心灵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带有他自身的体温,是他的血肉之声。所以,从他的诗作中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也使他的诗作具有了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的风格。

这也说明,生活是诗歌产生的土壤和根基,没有生活的积累,也不会有诗歌的诞生、发芽出土,以及茁壮成长。或者说,缺乏生活底蕴的诗歌,是很难有生命力的,没有哪个诗人敢宣称自己是超然的伟大。故,只有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才会催生出灵动、萌发于灵魂深处的诗歌。从此种意义上而言,诗歌也可称之为是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反射和反应。

其次,拾荒也在其诗作中很好地协调了生活真实和诗意真实的关系。原汁原味的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诗,诗歌是对真实生活提纯的艺术。从纷繁的生活表象中敏锐地发现诗意是一种能力,而能透过生活的表相从中提炼出符合诗歌要求的高质量文字更需要过人的能力。往往需要像外卖员一样,要“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也如拾荒在《赶单》一诗中所写:“每一根弯钉都会被丢弃/或者承受更猛烈的敲击/重新取直”。一句话,这个能力是要靠无数次敲击和淬火“炼”出来的。拾荒不仅做到了,而且很出色。

再次,笔者在通读拾荒诗集的过程中也发现,从其诗作所写的题材维度上看,还略显狭窄。所以,笔者建议诗人拾荒今后在此方面可适当予以拓宽。

(二)诗作语言的生活化

在语言风格上,拾荒的诗作多为生活化的口语。这种平实的语言,一方面使他的诗作更为晓畅易懂,更容易进入读者的内心;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诗作因去除了冗余的修辞,而更为简洁和一针见血,从而使其诗作拥有了高纯度的质地和厚重丰富的内涵。比如《慈悲》《迟疑》《卷书》《路过》等等。

然而,运用这种近乎白描式的生活化口语进行诗歌写作,看似脱口而出、无需技巧,其实难度相当大,对于诗人的文字把控能力要求也相当高,但诗人拾荒却做得很出色。不仅用字精准,且切入迅速、杀伤力极大。由此也可知,他为此付出了多少持之以恒的艰辛努力。

二、真诚

真诚,也是我们通常作为评价是否为好诗歌的标准之一。在拾荒的诗作中,不仅有真实、鲜活的人间烟火气息,且能深切感受到他炽热、真诚的情感。这种真诚,不仅彰显于他对生活及身边亲人的情感态度方面,也呈现于他所写的众多生活底层的群体等诗作中。甚至,对待生活中习见的麻雀,也心怀真诚、善意和悲悯,如《迟疑》一诗中所写:“我很庆幸童年的一次迟疑/没有拉动手里的绳索/绳索拴着的小木棒/小木棒支着的笸箩//我很庆幸曾经/看到过一副,幸福的翅膀”。

真诚的诗作更容易打动人。比如《那个人》和《梦》一诗,写出了诗人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于无奈中承受与子女分离的心酸;《减速》《朗诵》《父亲从乡下来看我》《四十八岁的孩子》《妻子的诗歌》《银婚》等诗中所表达出的对父母和妻子的爱,以及《农民工和地图》《她多像我的姐姐》《斜坡》《抽烟的男人》《数字》等诗作,所体现出的对底层生活群体的真诚关注。故,笔者在阅读拾荒的诗作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被他诗行中所饱含的真诚元素深深地打动。

三、小中见大

拾荒的诗作从表面上多为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但实际上其诗作的外延所辐射的范围却远非如此。比如他写的《赶时间的人》一诗,既是他个人的真实生活记录,又是外卖员这一群体生活现状的精准扫描。也即,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既是个体的,又具有共性的特点。再比如《那个人》《称重》《月光下》《异乡人》《风中的承诺》《村庄和地图》等等,皆如此。所以,他所写的又不仅是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说是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还可以认为是当前这个时代的诗性化记录。所以,读拾荒的诗作,往往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也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

最后,笔者用拾荒的《探险者》一诗中的诗句作为收尾。“我总想在这个世界改变什么/因此不停地翻山越岭/像一把刻刀/想把山山水水雕刻成佛的样子/菩萨的样子……”。的确是这样,这么多年,拾荒一直是一个奋力攀爬于生活斜坡的赶时间的人,一直是一个执着于以诗笔捕捉隐于生活内部亮光的人。他正在将行走中捡拾到的很多人平素认为无用的“荒物”变为件件发光的宝贝。

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棒!

2023.3.25 晚上 初稿

2023.3.26 上午 修改



附录:拾荒的诗


《父亲从乡下来看我》


从六楼望下去

父亲就像

五彩画布上一滴墨

他在那里旋转

手足无措地

找不到应该着落的位置


从六楼望下去

父亲突然变得很小

小成一个城市可以忽略的尘埃

他浮在那里

浮在门卫呵斥的声波里


我从未想过

从六楼望下去

从一个城市的窗口望下去

在庄稼地里那么高大的父亲

突然变得那么小

小成一个要人呵护的孩子


《那个人》


开门的是奶声奶气的孩子

他仰着脸仔细瞅了瞅我

转头喊,妈,那个人回来了


一年未见

儿子还是我的儿子

媳妇还是我的媳妇


只有我

从爸爸变成了农民工

从农民工变成了那个人


《称重》


在我上班的路上

每天都会经过

一个废品收购站

一个药店,一个美体店

本是风马牛的三家店

却都在门前放置了磅秤

于是,一路上

我的体重就分别是

122132142。就像

每天我以报废之躯出发

经过药店的矫正

成为一个精力过剩的人

晚上再按原路返回

把一个筋疲力尽之人

拎回家中

如同拎回一件可回收的

生活报废品


《农民工和地图》


一圈圈晾干的汗渍

在他们后背形成的地图

边界明显

那些白色的线条富含盐分

对于土地

他们个个都是一把好

现在他们却背负地图

走在别人的田地上


我也曾是背着地图行走的人

所以每次遇到他们

我都会特别注意哪些地图

那些如潮汐退却后留下的盐碱或湿地


《她多像我的姐姐》


那个穿橙色工作服的清洁工

斜靠在墙角睡着了

扫帚抱在怀里

有鼾声如隐约的雷

而朝阳从车来车往的缝隙处斜射出

一道道闪电

把她沟壑纵横的脸颊

照如战壕

我多想变成一面墙

在她身边矗立

可我只是一阵

在墙的夹角处

完成一次急速的转向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