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盛世的侧影 诗人向以鲜为杜甫作传

诗讯

2022-01-22 01:26:01

盛世的侧影 诗人向以鲜为杜甫作传

  冯至的《杜甫传》、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洪业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焮的《杜甫评传》……古往今来,有许多名家研究杜甫,为其作传。今天,写作者还能怎样书写杜甫呢?日前,诗人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出版问世,这是已在四川大学工作35年的教授向以鲜出版多部著述后,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首部关于杜甫的学术专著。


  《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全书四十多万字,以杜甫的诗文本身为第一文本,辅以相关历史文献典籍及近现代中外杜甫研究成果。既有严肃的文献支撑,又有生动晓畅的现代表达,在众多杜甫研究著述中,堪称别出心裁的力作。


为诗圣作评传

窥见一个风云时代的侧影

  “我在写作过程中,总觉得仅用‘杜甫评传’这四个字不足以表达我想要表达的那种境界,也无法涵盖充满革新与创造力的杜甫形象以及他所处的那个盛极而衰的时代。”向以鲜告诉记者,在写作过程中,“盛世的侧影”这五个字逐渐浮现出来,而这五个字所传达的清晰而又繁复的指义,理性又富有画面感,正是他想要表达的杜甫。

  向以鲜表示,杜甫见证过盛世的辉煌也经历过乱世苦难,但人们谈到杜甫,总是将杜甫与“苦”联系在一起,忽略了他大部分人生是活在太平盛世。“尤其是开元那将近30年的时间,也正是杜甫成长和漫游的韶华时代!在那样一个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并且拥有显赫父系和母系家世的诗人,再苦又能苦到哪儿去?”

  时代洪流裹挟着个人的命运,杜甫也不例外。向以鲜说到,安史之乱改变了一切,作为个体的诗人杜甫,身如转蓬,在肉体上无力去对抗时代的洪流。但他找到了另外一种力量——诗歌的力量。“杜甫坎坷不安的生活与不朽的‘诗史’写作,将汉语之美、之幽深和力量推向极致。也磨炼出一面光鉴纤毫,朗映万象的神奇镜子,使千载之下的世人,得以窥见一个风云时代的侧影。”

狂热迷恋杜诗

用59种角度去书写杜甫

  “一个诗人在他一生中,一定会和另一个诗人,尤其是历史上的某个诗人发生神秘的联系,要么成为异代的兄弟,要么成为精神上的父亲,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密缘分。”杜甫之于向以鲜便是这样的存在。向以鲜从小便喜欢杜甫,最初的影响来自其父亲。“他是我迄今见过的记忆力最好的人,直到他辞世之前的暮年,还能随口背诵自己少年时代所写的多篇作文。我第一次知道杜甫,就是父亲教我们背诵《春夜喜雨》之类的。”向以鲜告诉记者,自己真正跟杜甫有深刻的“结缘”是在大学时期,当时为考取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中文系曹慕樊先生的研究生,他花了两年时间去诵读杜甫诗歌全集。“读得越多、越深,我就越来越喜欢杜甫,那种喜欢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并最终成为心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这本杜甫的评传,由59个小节组成,暗合杜甫59岁的一生。向以鲜表示,这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在写完初稿过后,整理目录过程中突然发现的。“当时我就想,这样的巧合也太巧了,也许就是里面一定包含着某种奇迹吧。”值得一提的是,向以鲜也将于今年夏天满59岁。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在序言中写道:“一个59岁的诗人,写另一个59岁诗人的评传,岂非天意?”程章灿认为,这59节文字,正好是“理解杜甫的59种角度”。而在向以鲜心中,杜甫是无尽的,这59种角度仅仅只是掀开了小小一角。“杜甫那千门万户的堂奥,等待更多的探索者去开启、去深入、去纵横!”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教授诗人向以鲜为“诗圣”作传 44万字读杜心解再现“盛世的侧影”


  “诗圣”杜甫,拥趸者众。2020年,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用影像讲述的方式讲述杜甫的人生和诗意传奇,成为疫情之后,安慰世道人心的一股清泉。在中国,杜甫及其诗歌,更是成为滋养后世一代代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一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杜甫已成为“精神上的父亲”

年之后,还一个久远的少年夙愿


向以鲜(本人供图)

  诗人、学者向以鲜就曾是这样一位年轻人。1979年秋天,16岁的向以鲜从大巴山腹地一个名叫聂家岩的小村庄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年下半年,中文系的杜诗研究专家曹慕樊先生(先生系目录学泰斗刘国钧、哲学家熊十力高足)给七七、七八级的学生开了一门选修课:杜诗选读。上这门选修课的学生,以77级、78级高年级的学生为主。向以鲜也去旁听这门颇显高深的课程,坐在一群学长之中,很是显眼。

  一次课闲时间,曹先生走到向以鲜面前,随手拿起放在书桌上的《杜诗选读》(曹先生亲自编选的铅印本内部参考教材),看见书页中,凡有空隙处均密密麻麻写满了读书笔记,并且粘贴着各种读书札记纸条,目光中露出几分欣喜和讶异之色。曹先生低声问他:你这么小,为什么要来听学长们的课?向以鲜毫不迟疑地回答:“我要报考先生的杜诗研究生。”曹先生微微停顿了一下,郑重地说道:“你要考我的研究生可以,不过有一个条件——得把杜甫诗歌全部背诵下来,我就收你做学生。”

  把杜甫留下来的1400多首诗歌全部背诵下来?曹先生告诉他,康有为就能做到。被激励的向以鲜,让老师等他两年。接下来他开始了一次美与记忆力的历险:用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为底本,以平均每天背诵两首诗的速度(律绝可能会多至五六首),开始了一个人的杜诗苦旅。在美丽的西南师大校园诸多角落,都留下了向以鲜背诵杜甫诗歌的身影。如果说杜诗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大海,向以鲜就是颠簸其上的一叶小舟。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向以鲜差不多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大三开始着手撰写毕业论文,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杜甫,最终确定的题目是:杜甫诗学研究。通过一年的努力,最终撰成三万字的论文。据说这是他们那一届毕业生中写得最长的一篇学士论文。

  多年过去了。当年立志用两年时间背完杜甫所有诗歌的少年大学生,已经成为一名古典文学教授、新诗领域的实力派诗人。在川大教书的向以鲜,左手写诗,右手治学。被他从少年时代就吃进生命里的杜甫诗歌,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他的文学细胞里。


马识途题写书名

  年12月,向以鲜最新作品《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还得到了马识途先生惠赐墨宝,珍贵的茶年墨宝。

  月19日下午,向以鲜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一个诗人在他一生中,一定会和另一个诗人,尤其是历史上的某个诗人发生神秘的联系——要么成为异代的兄弟,是么成为精神上的父亲——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密缘分。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喜欢杜甫,这种喜欢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重。因此,写这部书,在很大程度上是还一个久远的夙愿。”

站在巨人肩头

淬炼出“属于我的杜甫之血与火”

  千家注杜,万家评杜,学统文脉,绵延不绝。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为杜甫作传者不乏名家,闻一多、洪业、冯至、萧涤非、朱东润、陈贻焮、莫砺锋等,都是熠熠闪光的名字。其中,闻一多和冯至两位更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为杜甫作的传记,至今生命力旺盛,令人高山仰止。

  但是,就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解读。为先贤写传,是一次胆大的探险,也是一场深度的学习。“诗圣”世界的博大,也吸引着每一个热爱他且有志向的诗人,继续探索取之不尽的营养。


向以鲜(本人供图)

  在向以鲜看来,见证过盛世的辉煌也经历过乱世苦难的杜甫,其坎坷不安的生活与不朽的“诗史“写作,将汉语之美、之幽深和力量推向极致的天才写作,磨炼出一面光鉴纤毫,朗映万象的神奇镜子。通过杜甫和他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一个风云时代的侧影:光芒的,灰暗的;繁华的,凋零的;欢乐的,悲伤的等等。

  向以鲜以杜甫诗歌文本为根本,辅以相关历史文献典籍及近现代中外杜甫研究成果,发挥他身兼学者诗人双重身份的优势,使得这本评传既有严肃的文献支撑,又有生动晓畅的现代表达。


  更重要的是,向以鲜有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的对杜诗的热爱之火,这使得这部评传能从当下众多杜甫研究著述中脱颖而出。北大教授、诗歌评论家谢冕点赞说,当代诗人抒写古典诗人杜甫评传,展露的不仅仅是“盛世的侧影”,也是汉语诗学最激动人心的侧影。川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学者舒大刚也认为《盛世的侧影》是一部21世纪的“读杜心解”,一位教授诗人的“诗教心传”,是以诗解诗的成功尝试。

  《童年的剑气》《吴越游大海梦》……《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由59个小节组成,意在暗合杜甫59岁的一生。其中有多达十节的篇幅,来叙述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与创作,包括《入蜀记》、《诗歌园艺学家》等。杜甫与成都的关系之深,无需赘言。据向以鲜分析,“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写于成都及梓阆间的诗作达四百多首,差不多占去杜甫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写于成都的诗作就有两百多首。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作,有一千首多一点都是在杜甫到达成都之后的十年内写出来的,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现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重庆读大三的暑假期间,向以鲜就曾专程来成都礼拜杜甫生活过的草堂。后来从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锦江边的四川大学。“到成都来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想离杜甫热爱的成都和草堂近一些,更近一些。”

  这次写杜甫评传,向以鲜坦言“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是此前从未有过的。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诗人,来抒写8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古典诗人、诗圣杜甫,我最主要的感觉就是压力山大。很难写,写杜甫的名家太多,而且知道杜甫的人也特别的多,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对杜甫说上几句!其次就是越了解杜甫,越深入杜甫的内心,会觉得离他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杜甫好像是一个不可抵达的目标。而且,我太喜欢杜甫,生怕写不好对不起自己的喜欢。”

  关于杜甫的评传,很多珠玉在前。但是,向以鲜还是硬着头皮写下去。慢慢地,他总算找到了一点儿自信心。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这种自信心越来越强烈。“回过头来看,这些前辈大师的学问当然比我好,但不一定有我这么喜欢杜甫;就算有我这样喜欢,他们也没有我这样幸运,因为我能站在他们的肩头之上,我能从他们的杜甫研究中汲取精华和能量,从而淬炼出属于我的杜甫之血与火。 ”


读杜诗吧,杜甫可以抵消部分生命的幻灭感

古典诗歌本身就是现代诗歌的精神源泉

  一个当代新诗诗人,通过深度文本阅读和为之写传的方式,与先贤进行超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这种对话,有着深刻的现代性意义——新诗或现代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并没有鸿沟,不仅没有鸿沟,很多时候,古典诗歌本身就是现代诗歌的精神源泉。向以鲜是学古典文学出身的,他也曾写过不少古体诗,但是后全部烧掉了。“我放弃写古体诗,原因很简单,我觉得今天的人再去写古体诗,连清代的人都写不过,遑论唐宋。因此,我是怀着一种绝望的心情,告别旧体诗写作的。别人还要继续写旧体诗,那是别人的自由,我也期待他们能写出无愧于时代和汉语的旧体诗——但是,请允许我放言:21世纪的中国好诗歌,一定是接通汉语血脉、打通中西隔膜的现代汉语诗歌。”

  在向以鲜看来,杜甫来到这个世界,“使命就是要来为汉语诗歌写作制定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涵盖古今和未来。读了杜甫诗歌,才知道我们现代汉语诗歌,只走过了短短的一百年,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很艰难!

  杜诗读得多了,向以鲜对杜诗的口吻越来越熟悉。有时候,仅凭直觉就可以对杜诗异文做出判断。比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部分版本将“白日”写作“白首”,向以鲜熟悉杜甫的口吻,“我知道他会怎么说。杜甫在这儿绝对不会以‘白首’去对‘青春’。杜甫一定会以‘白日放歌’去与‘青春作伴’。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诗人杜甫,他有他的腔调,他有他特别喜欢的词语。‘白日’和‘青春’这四个字就是杜甫所喜欢的,与年龄没有关系。杜甫的口吻具有顽强的生命感召力,甚至会以近乎下意识的状态潜入我的写作之中。”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通过这次写作,向以鲜也接续了自己少年时代对杜甫的热爱,“千秋也好万岁也罢,都太久了,生命多么短暂啊!还是读杜诗吧,杜甫绝对可以抵消部分生命的幻灭感。”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张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